大型史诗舞台剧《少年孔子》是在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北京市文化局、朝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演艺集团和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创作的,历时两年多的研讨论证和创作修改而成。3月24日木偶剧院首演,5月31日至6月2日将在国家大剧院公演5场。预计一年内演出150场,观众将达20万人,2012年底走向世界。2012年1月11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少年孔子》。此外,《少年孔子》凝聚了众多名家的艺术精粹,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老先生为《少年孔子》剧名题字。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挥毫为《少年孔子》人物造型作画。
本剧结构新颖而寓意深刻,不但叙述故事,还着力刻画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冲突和情感交流,运用多姿多彩的舞蹈,辅之以高科技打造的舞台效果,使全剧充满诗情画意,用现代的舞台语言和技术打造出了一部古代的史诗传奇。其中,母亲颜征在的舐犊之情、老师赵同与孔丘的师生之情、小孔丘与众学童的友情以及在关键时候体现出来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大爱之情,无一不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此外,本剧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与纯粹的说教不同的是,本剧不是教育观众,而是感悟观众,不是向观众灌输知识,而是启发观众的智慧,让小观众们在艺术欣赏的快乐中健康成长。
特色篇章: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思服……”,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
特色篇章之舞美篇―豪情壮志任我行
清脆的竹简声中,孔丘和学童们唱起了极具特色的《莫说我年少轻狂》,歌曲琅琅上口、令人振奋,舞蹈柔美大气、韵律十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少年们的志向和抱负,也让现场观众受到感染和鼓舞。开场不到三分钟,这一段充满豪情的歌舞就将现场气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当观众还沉浸在《莫说我年少轻狂》的豪情壮志中,只见一支支利箭划破长空,呼啸而来,苍劲而又意境深远的背景搭配高科技打造的舞台效果,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久远年代。将近三米高特制的射箭台,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雄壮大气,少年英雄的豪情壮志和宽广心胸再一次尽显无遗。
特色篇章之烈马篇―惊天之作震撼全场
在第四场《烈马狂飙》中,孔丘和牛轰分别驾着马车呼啸而来,两匹烈马震撼登场。这两匹烈马采用手偶操纵的方式,按照1:1的真实比例重金打造而成,活灵活现,将马的各种姿态塑造得惟妙惟肖,是人与偶的完美结合。纵偶艺术家与舞台剧演员相互呼应,在发挥中国木偶剧院自身木偶表演优势的同时,也达到了逼真的舞台效果,彰显了剧目特色。
在最后一场《神州任我游》中,聚光灯下,观众的目光投向了剧场入口处。只见大门徐徐打开,两匹高2.52米,长3.2米的高头大马由孔丘和牛轰牵引,神圣地走入剧场,走向舞台,走向神州大地,走向诗童遴选之路。马的飒爽英姿震撼了全场观众,在由期待到惊叹的过程中,阵阵掌声经久不息,气氛再一次被推向高潮。
这两匹为了本剧量身定制的高头大马,与第四场《烈马狂飙》中出现的偶型马有所不同,制作工艺更为独特,操纵起来也更为复杂,也是木偶剧院在探索舞台剧与传统木偶艺术结合中的一次尝试。这两匹马借鉴了英国作家米歇尔??莫普戈创作的《战马》的原型,融入中国特色的木偶表演与机械设计原理,是木偶剧院为了该剧花重金打造。该马造型逼真,工艺独特,全身使用了两百多个螺丝钉,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杠杆原理和相应的设计原理,辅之以轴承、齿轮、弹簧等配件,力求与真马从外形到内部关节都保持一致。尤其是在耳朵、尾巴、蹄子、马头等处都设有弹簧装置和机械装置,便于人的操控,惟妙惟肖地还原马的各种姿态。
舞台上,由2名操纵者操纵的高头大马,突破了木偶表演中对偶的大小限制和空间限制,无论从表现方式上,还是表现内容上都有所创新,拓展了木偶的传统定义,即:木偶表演不只局限在给小朋友看的小动物和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给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提供陶冶和欣赏的艺术形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木偶剧院在剧目创新的同时,真正做到了“传承中国木偶艺术,发展少儿创意产业”的战略发展宗旨。
特色篇章之母亲篇―谆谆教诲春风化雨
剧中,孔丘的母亲颜征在虽然戏份不多,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和滋养着孔丘的成长。当她强忍着病痛为人帮工赚取孔丘兄弟俩的学费时,她教导孔丘和孔皮要读书学做人。当牛轰家里失火时,母亲又教导孔丘:“牛轰越是倒霉我们越要厚待他,让他感到温暖。做人要有厚德,要有情怀,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去对待别人。”短短几句话堪比读书万卷,让小孔丘的心中慢慢滋生了厚德、宽容之心的潜在动力,也为后期的成才入圣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