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孔子》专家座谈会召开

   3月19日下午,三百八十多名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二小的学生、五十多名来自安贞里社区残疾家庭及特困家庭的学生,簇拥着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先生、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曾献平、著名诗人、书法家吴震启先生、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国学研究中心秘书长顾建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处长朱东斌、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钟制宪、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康伟、北京芳草地小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苏国华先生等来自文艺界、教育界的三十多名专家,兴致勃勃地在中国木偶剧院观看了大型史诗舞台剧《少年孔子》。

  演出结束后,参会专家进行了座谈,就剧本和演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少年孔子》是个好戏,是一顿丰盛的儿童文化大餐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

  首先,今天是正式彩排,看完以后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来演出了。我想有几点:

  首先,立意和主题好。现在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需要给社会,当然首先是孩子,未成年人提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不能向比较简单的孩子们讲一些枯燥的、抽象的或者深奥的东西、概念。从故事上,用艺术形式来传递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很有意的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能也是整个文艺的主题,文艺的使命,应该是这样。一些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东西也不是用形式来表现的,我觉得这个立意主题设计得都很好。

  第二,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木偶剧院实际上是体现了戏剧里面它的发展变化,木偶前边做了《精卫》,很成功。接着之后又做了这么一个重大的主题,精卫本来就是我们古代神话传说里面非常富有民族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的一个题材,而现在木偶又有向自己挑战的趋势,不知道还想不想搞其他的。总的来说,这个是向自我挑战,在艺术形式上确实有很大的变化。我跟赵总探讨了,期盼你们下一步还会再往前发展,再往前走一步,不过我指的不是这个题材,就是整个木偶剧院可以往木偶音乐剧发展,因为你这个形式本身可能都已经比较综合了,形式上比原来传统的木偶剧的理念,已经在往前发展了,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和当代的艺术的一些特点,或者走向。

  如果我们回到人类的原初状态,实际上艺术、劳动和生活之间不是那种截然分开的状态,唱歌、劳动,舞之、蹈之、乐之这些是统一在一起的,当然这个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时候,实际上这一种原初居民,我们的先民们那种娱乐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已经是渗透在我们审美的血液积淀里头了。所以当代,可能是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更需要是综合的东西,更需要全面地来让我们儿童的各个感受器官,各个方面的功能都能够触及,都能够受到影响,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我们这种剧创新、发展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

  所以,今天看到的这形式,我觉得形式很新颖,包括你们在道具上,还借鉴了木偶剧的经验等等,但是又运用了一些电影的手法,LED等等,原来在《精卫》里头就有一些,这个可能更典型一些,这就把舞美,背景和舞台的表演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它互动起来,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我觉得这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个就是表演,表演我觉得相对来讲也都比较好。我们从剧本到导演,到舞台的二度创作,他们这些人物形象也都个性化,已经树立起来了。总的来看,这几方面来看我们说这是个好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有好戏。在六一的时候推出,作为我们儿童的一个文化大餐,是合格的,是符合条件的,向你们表示祝贺。

  《少年孔子》是儿童剧的一个创新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颜振奋:

  这个是个好剧,质量很好,演出形式很新,孔子表现很真实,小孩子们也喜欢看。北京的儿童剧还没有这种形式的,是一个创新。

  这个戏能让人看出孔子幸福的成长,孔子最后的成长非常真实,这个角色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导演构思、舞美、演员的表演都是一流的。这个戏可以到孔子学院去演。第三点,这个题材,对木偶剧院来讲已经突破了以往神话传说的模式,艺术上是创新的。

  《少年孔子》,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小孔子

  孔子基金会专家、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子第75代孙 孔祥林:

  我觉得这个剧确实不错,它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孔子。几场戏中,每一场基本都有一个重点,反映孔子品德的一个方面,比如说第一学射箭,就是孔子好学。第二场就是反映孔子聪明机智,也有仁爱之心。学习弹琴,就能反映孔子认真钻研的精神。另外比驾车,这个非常好。其实盲人看不见,但是孔子觉得我救人的心是不能够随着这种变化,因为天能看得见,地能看得见,其实最后是关键人心能看得见。这些故事我觉得编得非常好,充分反映这个孔子思想,反映孔子做人,帮人家挑水回来了,当然还有自尊。采药那段,就是反映孔子的孝,孝道的思想。第七场宽容待人,第八场宽恕,这个精神面更大了,我觉得非常好,通过这些不同的故事,通过不同的侧面来塑造出一个形象很饱满的孔子。我觉得我们编排这么一个好戏,应该走出去,去传播咱们传统思想文化,这个剧我觉得能够走向世界。

  木偶剧院创新值得学习

  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钟制宪:

  你们让我非常感佩,木偶剧院改制之后,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核心价值探索,还是我们作为文化单位实现自己应该有的责任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木偶剧院这个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敢于尝试的精神,否则的话我们做不出第一流的工作。

  《少年孔子》音乐美,舞台美、舞蹈美,剧情美、表演美,观众们也看得美。我们北京市市委刘淇书记提出的北京精神,我认为它是一种核心价值建设,是市委对核心价值的一种探索。我们做这样一个剧,实际上也有这种探索的意思在里面。

  看《少年孔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家教育部基础一司德育处处长朱东斌:

  我很高兴这个木偶剧院,选题选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选少年孔子这么一个题材,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通过孔子这个人物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第二个整个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把这个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平民化,让孩子们能接受他。

  《少年孔子》让我动容

  著名诗人、书法家吴震启:

  这么短时间能拿出这么好一个剧目来,说心里话我是非常感动。在这个道德底线崩塌的时代,在以金钱至上的时代,能够做这样的主题是很难的。在这个时期,能够有《少年孔子》这样一个给孩子们写的剧目出现,像及时雨一样。今天我是用我的童心来感觉这部剧的,把我都感染了,这个剧目是成功的。

  从我的角度看,《少年孔子》思想性、艺术性、可观性、原创性都存在。我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多好的民族精神的原形啊,文化源头啊,都要做。孔子也一样,所以孔子这个不仅要做少年孔子,甚至将来青年孔子、中年孔子、老年孔子,甚至全方位地展开,孔子太博大精深了。

  木偶剧院能够有这种态度,能够给孩子们调这么一个角度,能讲一段故事,能给一部分观众做出一个表率,做出一个好的经典剧目来,对国家民族有贡献,是件功在千秋的好事。我建议这个剧目要在全国演,到国外演,要边演边提高,甚至孔子学院你都要给他发一张盘,借着这个播一播,这挺好的。

  大型诗史舞台剧《少年孔子》观后感,万古文明世代传,圣人易逝月初圆,长江万里终归海,后浪何时不少年!

  《少年孔子》已实现“五化”

  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国学研究中心顾建华:

  今年如果说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能够有什么东西来显化,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礼物。

  如何在青少年中树立一个少年孔子的大家风范,这在节目里面已经显化出来了。第一是生活化,今天有很多情景化的升华。第二,快乐化,如果没有快乐,同样是很难闯破,进入不了人们的心理。第三艺术化。第四就是现代化,今天现代化也体现出来了,就是高科技和咱们传统的体现,把它结合得很好,而且用到了极致,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难得的,这是一个创新。最后一个是国际化,这样一个好的东西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这台节目基本上体现了“五化”的一个特点。

  木偶剧院要总结特色,形成自己的流派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曾献平:作为一个戏剧文学作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这点木偶剧院是很突出的。从创作上好好地体现孔子的思想,用这种戏剧的形式、艺术形式来体现,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第二点就是要形成木偶剧院的风格跟流派,是时候了。有这么大量的原创东西,可以总结了,总结是为了让它更快地发展。

  木偶剧院已经改革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有分量的来宣传你原创剧目里面的风格、特色和创新。这个剧是带有里程碑色彩的,其他的很少触及到这个题材,已经写到孔子了,这很难。这么枯燥的一个题材,舞台上这么丰富,这么精彩,小孩子很喜欢,很多舞台处理得很漂亮,真的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976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