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近一个月的2012北京京剧院 “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演奏员擂台赛上半年的赛程,已经接近尾声。两年来,青春逼人的京剧舞台从单纯的展示平台,逐渐过渡成按行归路的赛场。从去年剧院为票房不好的场次组织观众,到今年完全市场运作后每场演出的收入已经能够抵消演出的直接成本,“擂台赛”已经呈现出口碑和市场的双重品牌效应。
如果说去年的首届“擂台赛”是以横空出世的理念震动了整个京剧界,那么第二届在浮华背后沉淀下来的不仅是青年京剧演员对于艺术的勤勉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更是厚积薄发后用呈现于舞台的瞬间给自己未来以定位。就在全国很多地方的京剧院团纷纷效仿之际,北京京剧院已在悄然酝酿着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
李玉芙:“擂台赛”突破了“一刻钟角儿”的局限
作为参赛演员马娜和杨丹阳的指导老师,梅派名家李玉芙深感两年来青年演员自身的变化。“听说院里出劳务费给每个团配两名吊嗓子的琴师,这个举措让我们这些过来人都很羡慕。嗓子不是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这次擂台赛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观众给青年演员的掌声,已经不是简单的因为他(她)唱了一句高腔,或是洒狗血式的表演,而是因为他们真正进入角色后表演的到位。”
虽然为学生指导完整大戏的难度和工作强度很高,但李玉芙还是对“擂台赛”的赛制给予了充分肯定,“过去有一种演员被我们戏称为‘一刻钟角儿’,就是仅仅靠一个十几分钟的折子便获得各种奖项的人,可有的人得了奖甚至连圆场还不会。说实在的,一刻钟是无法将演员和一个行当的特色展示全面的,因此擂台赛每人一出大戏的形式是符合京剧艺术规律的。”
每逢擂台赛举办的时期,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场几乎都是三班倒的状态,不仅乐队满负荷运转,就连演员也是刚排完自己的戏又去给其他人配戏。李玉芙称,当年梅先生(梅兰芳)第一出大戏《战蒲关》就是配老生的戏,所以说演员就是要用戏来推,要在舞台上滚。我常跟年轻人说,不要管现在剧场有多少观众,观众是要靠我们来争取的。而且按行归路的思路也很符合京剧艺术的规律,不是金子是银子,二路也有价值,而且即便是头路演员,也不一定都是头牌。
李宏图:”擂台赛“应该选拔出真正有含金量、能够支撑京剧未来的人才
作为北京京剧院曾经的“三驾马车”之一,现任梅兰芳京剧团常务副团长、小生名家李宏图,称以戏带功其实是京剧界的行规。“这两年来,我们几乎没有一个周六、日,演员们练功的自觉性提高了很多,以往练功,9点点完名,9点10分人就走了,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大家甚至还会为没有排练场而发愁。”
作为院团领导,李宏图有感于“擂台赛”为剧团带来的新气象,但他同时也感叹,擂台赛举办两届了,该是大浪淘沙的时候了。“虽然我们常说在这样的社会大气候中,年轻人能够坚持就很不容易了,但剧团要经营,就要拔出精英来。现在像央视青京赛、研究生班的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但演员也因此变得不那么踏实了。所以我们的‘擂台赛’应该不仅仅是展示,还有更长远的意义,就是现在这群人究竟是否真正有含金量,能否支撑京剧的未来。因而下一届擂台赛必须要选拔尖子了,让他们真正成星。只有有了一套完整的造星计划,我想将来一定会让从业的人想尽办法要到剧院来。”
谭孝曾:舞台上的严谨、规范程度还远远不够
主动打电话给剧院表示要尽快参与到评委行列的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称,“我不是为了评委费,真是想看看有没有新苗子。”每一次评分,谭孝曾都边记录边打分,极其投入。在他看来,“擂台赛这种演大戏的形式改变了以往比赛大多以折子戏参赛的方式,是让人才全面发展的举措。”虽然两年来“擂台赛”收效显著,但谭孝曾认为,“在掌声和献花的簇拥下,也到了该让青年演员冷静一下的时候了。希望阶段比赛结束后能举办一个座谈会,让评委、指导老师和演员们面对面,直接指出每个人的优缺点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两届比赛均担任评委,谭孝曾在欣喜青年演员进步的同时也表示,“现在整个京剧界的严谨程度还不够,即便已经领衔唱大戏了,但有些青年演员的基本功还很欠缺,不仅脚步不对,吐字发音都不规范。而且有些剧目的舞台装置也与剧情不符,建议剧院适时启动舞台监督培养机制,让整个舞台呈现更规范、严谨。”对于当今京剧舞台不可或缺的字幕,谭孝曾也有自己的看法,“字幕上的错字且不说,丑儿角的念白是否打字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他们的念白中有很多调侃的包袱,有时演员还没说完呢,字幕先出来了,包袱全露了,剧场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