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中国首次举办 开幕式往届获奖者各显身手

  4月6日至15日,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简称“梅赛”)首次在欧洲以外,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由于比赛过程全程向公众开放,比如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举办的比赛免票入场,即使没有组织团体观摩,自发前来的乐迷、琴童依然令现场座无虚席。这必须感谢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第一时间来华并对中国音乐界产生深远而重大影响的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他一手创建的梅赛,几乎每届获奖者名单中都有中国选手的身影,这其中包括了宁峰、吕思清、王之炅、柴亮等小提琴家。

  正如本届梅赛艺术总监以及评委会主席反复强调的那样,能将比赛在与梅纽因有着深厚感情和渊源的中国举行,推广小提琴艺术,这一定是梅纽因最希望看到的。4月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开幕音乐会标志着这一梦想“接近”现实。

  说“接近”而不是“成为”,缘于许多琴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仍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博弈,尚不完全是因为热爱和欣赏小提琴艺术。我就听说在孩子对音乐的好奇心强烈却不够认真的情况下,不少家长往往急于报班或者买琴。孩子的热度降低失去兴趣,家长却逼上梁山坚持考级,据说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负责”。结果大多是苦练几年,自绝音乐;奋斗半天,伤痕累累,对“负责”留下一个苦命的经验,这又何必呢?比赛也是一个道理,假如名次足以毁掉一个选手对音乐的爱,那么比赛就成了凶手。也许合理的方式是当你的孩子愿意学习音乐,父母一方面要多带孩子聆听现场音乐会或唱片以确认认真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音乐口味,让一家人都进入生活离不开音乐的状态。这样才不会把成绩放在单一选项,使练琴成为天天向上的负担。

  在开幕式音乐会上,5位梅纽因比赛的获奖者于翔、梁乔信、宁峰、吕思清、塔思敏??利特尔各显身手。作为当今中国小提琴演奏家中领军人物之一的宁峰演奏了巴托克《第一狂想曲》,特别展现出了一位成熟艺术家的特征,细腻的运弓、洒脱而富有张力的音乐处理充分表达出了作品的魅力,令观众欲罢不能。它证明,只有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才能帮助音乐家走得更远。

  从最近两天的赛况看,整体上韩国队呈领先态势,少数欧美选手追求传统强项的个性加自信占据第二阵营,中国队比较规矩暂时落后。我热切期望更多的琴童和乐迷能抓住此次演出、讲座的机会,闻到打动自己的弦乐芬芳。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904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