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歌剧在中国“落户” 乐迷的“数字化”选择

  拥有129年历史的大都会歌剧院,在步入新世纪后,一样面临着观众老化的考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负责人曾介绍说,以前剧院不用宣传就能满座,但2002年开始,票房成绩不断下滑,调查显示,观众的平均年龄为60岁,且呈一年增加一岁的趋势。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重回剧院,成了当时大都会面临的巨大考验。

  2006年新上任的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彼得-盖尔博(Peter Gelb)首次提出了“高清歌剧”的创意性设想。当时的大都会歌剧院,每年要上演25部歌剧,日间彩排、晚场演出、周六周日以及深夜装台,几乎24小时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盖尔博发现,能进入剧院现场观看歌剧的观众人数依然有限。盖尔博想,如果通过他熟悉的、业已成熟的高清摄录技术,将“大都会”的歌剧同步传送给美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电影院,观众人数就能大大增加。2006年9月,歌剧《蝴蝶夫人》在大都会首演时,由15架高清摄像机在现场进行录制,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同时进行“高清转播”。除了在数字影院中进行同步的卫星转播,利用高清录制技术复制的拷贝也在一些演出中心和大学校园进行版权的售卖。低廉的票价、全新的视听方式让不少歌剧爱好者以及好奇的观众耳目一新。这种方式为大都会建立了更大的观众群。

  在这项技术推出的第一年内,大都会系列歌剧就在英国的7家剧院、日本的2家剧院和挪威的1家剧院同步上演。德、意、法等欧洲国家在次年也加入了进来,预计当年全球增加了100块银幕,售出了20000张票,这一技术几乎遍布欧洲。2008年后,高清歌剧的项目全球开花,至今已在超过44个国家地区落地。

  转播试水之后,大都会歌剧院又进一步将其歌剧在广播、iPod下载程序、Met网络(手机网络)在线视频等推广,以此来拓宽观众群。大都会歌剧院还免费提供高清的直播信号给部分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在美国,亲临大都会歌剧院观看一场歌剧,一般得花100美元以上,而进电影院观看一场歌剧的现场直播,却只要20美元。“我想通过这样的制作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接近歌剧。”彼得??盖尔博说,“歌剧从此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2011年8月,大都会高清歌剧系列剧目作为上海大剧院13“周岁”的生日礼物落户上海,成为继日本、中国香港之后亚洲第三个转播大都会高清歌剧的剧院演出场所。因为时差和技术等原因,几部高清歌剧并非同步直播,而是播放高清录像带。除了每部1万美元的版权费用,为适应高分辨率画面,上海大剧院配备了宽18米、高7米的特制高清大屏幕,与大剧院舞台台口尺寸完全相同。此外,据上海大剧院工作人员透露,这次大剧院投以重金从专业机构租借了播出高清信号的专业广播设备索尼HDW M2000P录像播放机。该设备售价超过40万元人民币,目前在国内碍于成本原因使用较少。这种录像机采用高效率、高质量的HDCAM高清晰度记录格式,输出信号达到广播高清级。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581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