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穆雨 |
???????????? 不相信神童的奇迹,那是因为没有见过穆雨。二十四岁却从艺二十年的他已经在舞台上演尽了人生的沧桑和不可言状的中国式的性情。
科学可以造就电影,但是科学解释不了中国文化,包蕴千年中国符号的京剧上演的一出人生悲歌,在今天看来,无法取代,也不可能被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所取代。
这就是穆雨带来的神话,也是京剧带来的震动。。。。
2012年3月20日,长安大戏院,穆雨重新诠释《赵氏孤儿》之谜和他所崇拜的壮士。
【程婴之谜】
看完陈凯歌老师电影《赵氏孤儿》,我还在纳闷,程婴凭什么不顾自己的儿子的生死,去救别人的儿子?在隐姓埋名的十五年里,导演陈凯歌为程婴找足了各种理由。陈老师觉得程婴一定不会那么心甘情愿,陈老师还觉得救人是必然有理由的。各种巧合的时机,各样必然的胁迫。程婴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推上救孤的风口浪尖上。程婴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是如同葛优老师扮演的那个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一介草民吗?在救孤的这件事情上,他到底是有没有固有的自私?
人,谁有勇气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去换一个和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别人家的孩子,并且这种事情做的那么义无反顾,即便他是忠良之后,即便他血统高贵,可是别人家的孩子是一条性命,自己家的孩子就不是一条性命?以此换彼,换来换去,太不聪明,都是舍去一条人命,救了别人的,程婴是高尚,舍了自己的,难道就人道?今天看来不过是伪高尚和假人道。
岁月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岁月也带走了我们曾经的许许多多精神和信仰,任凭我们翻烂了所有的经史典籍,我们始终也无法想象程婴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更无法琢磨出历史到底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因为我们已经变得不纯粹。
程婴所处的先秦文化,是一种壮士文化,每个生命的个体上都铭刻着悲情和壮烈的情绪,仿佛他们对自己、对朋友一点都不隐忍,暴躁地、亢奋地对待自己认为很合理的和很不合理的事情,在他们的数以千年的内心积淀中只有两个字:是和非,反正不是“是”就是“非”,处于中间的、让人纠结和矛盾那种介质在百家争鸣的初始阶段出现的还是很少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空间的结构渐渐的复杂起来,可是那种简单的人性还是依然占据了中国壮士的精神全部,并且延续的很绵延,在以后的几千年里,偶尔被人忘记,偶尔又一再的被人提起。
毫无疑问,今天京剧舞台上的程婴就是属于那种壮士,没有一丝犹豫和徘徊,他舍掉了自己的孩子和“士”精神的荣耀感,只是因为绝不能容忍是非颠倒,便要舍生取义的简单的道德思维。这种思维是那么简单纯粹,可是我们已经阔别几千年了。
如果去剧场,看看青年京剧演员穆雨演出的《赵氏孤儿》,就可以知道陈凯歌老师的电影中是多么的没有“士”精神。这一点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标志,穆雨就会在翻腾变幻的水袖之中,在且歌且行的戏剧驿动中抒发的壮怀激烈。
【孤儿之谜】
孤儿的名字叫赵武,其实《赵氏孤儿》的剧本最早还有一个名字,叫《八义图》,意思就是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八个义士,这八个义士都为孤儿献出了生命,这八个人的身份和故事都不同,他们分别是:程婴的儿子、屠岸贾的家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