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3年李晏自拍像 |
![]() |
??左二为牟森 1993年《彼岸》 |
![]() |
??最早的徐静蕾照片资料 1994年《我爱XXX》 |
![]() |
??左二为当年的金星 1994年《与艾滋有关》 |
李晏的工件身份是新华社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但他的另一个身份却十足特殊,李晏不但是一位摄影师,而且,他一直将话剧作为拍摄对象,到现在,李晏拍摄话剧已经30多年了,在中国,没有谁在这方面的图片资料比李晏多。李晏之所以与话剧有缘,那还要从1983年说起。
李晏1983年开始考中戏,而且一考5年都没考中,1987年最后一次考中戏,同考的就有现在很红的戏剧编剧廖一梅。李晏为了考中戏,看了大量的戏,这其中就包括人艺的《推销员之死》、《公正舆论》以及徐晓钟导的《培尔·金特》,李晏从那时就拍一些图片,当时只是想为今后上中戏后留一些资料。1989年到1991年,李晏开始学习摄影专业,这一段时间,李晏远离了中戏。
李晏重新回到戏剧圈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一个朋友家看了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在那部记录当时前卫艺术家北京生存状态的人中,就有当时的实验戏剧导演牟森。之后,1993年,牟森在电影学院的普通教室里推出了他的实验戏剧《彼岸》,而李晏连拍了四场。在这一年,孟京辉也推出了实验戏剧《阳台》,李晏被朋友找去为《阳台》拍照片,于是,李晏开始成为话剧圈最重要的摄影师。有一段时间,实验话剧院想聘他当剧院的专职摄影师,李晏最后没去,耿乐干过一段,但耿乐没干多久就成了明星。
当年,拍图片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很大程度上还是很专业的事。那时候,只有大剧院有一位专职摄影师拍剧照,一些小单位、小演出连拍图片的人都没有。李晏当时是一位自由摄影师,工作的对象也自然很广泛,特别是牟森与孟京辉的戏剧,李晏的图片资料最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牟森与孟京辉形成了一种实验戏剧的竞争,这就如同当年电影学院陈凯歌与张艺谋之间的竞争。在1993年牟森有《彼岸》,孟京辉有《阳台》。到了1994年,牟森推出了《零档案》、《爱滋爱滋》,孟京辉推出了《我爱×××》。
牟森的《爱滋爱滋》当年在一个破旧剧院的舞台上搭建了一个破旧的工地厨房,演员把整扇的猪肉扛上台,最后炸成丸子,而当时准备做变性手术的金星在讲述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李晏说,当时这部戏可能没有留下什么图片资料,因为现场拍照片的就只有我一人。而孟京辉的《我爱×××》则没有任何剧情,大家在一起朗诵,每句都是我爱什么什么,在这部实验戏剧中就有徐静蕾和已经改名的王千源。
李晏觉得那几年非常有劲,也非常充实,大家有一种青春朝气,也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纯粹感,所呈现的作品也要好很多。
除了实验戏剧,李晏还拍摄了大量的中戏学生大戏,这其中就有李亚鹏演出的《樱桃园》、陈建斌演过的《第12夜》,夏雨演过的《仲夏夜之梦》,此外,还有胡军、江珊、郭涛、小陶红、段奕宏、汤唯等,现在的这些明星在当时十分青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话剧特别是小剧场话剧在北京十分红火,李晏也自然十分忙碌。这时,李晏已经有一种责任感。李晏说,大概我一周要看2到4部戏,一年看100多场。李晏说,大学生戏剧节举办了10年,我拍了10年。青戏节举办了5年,我也拍了5年。
但是,看了拍了这么多戏,李晏对话剧却越来越不满。李晏说,当年那么封闭、那么保守的大环境之下,当年的戏却那么洋,而现在这么开放、这么自由,戏却越来越土,越来越差。李晏的失望是具有普遍性的。李晏说,也许看得多了,自己有了标准和要求了。其实,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高,但求有话剧能戳痛他。
李晏对许多商业剧感到失望,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现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的审美要求了,喜欢探索性、实验性更强的戏剧呈现。。李晏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一定年龄,他想退出了。李晏说,现在看戏是一种应酬,这种状态不好,最好的状态是回归成一个真正、纯粹的观众,喜欢什么才去看什么。也许,今后,我们看不到一个叫李晏的中年人扛着照相机出现在各个剧院了。李晏说,现在已经有太多人在拍照片,他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
李晏觉得,现在是回顾、整理的时候了。在2010年《人民文学》上,李晏发表了《当戏已成往事》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只是他写书回忆30年话剧的一部分。今年,李晏将推出一部书、一本画册,还将举办一次摄影展。李晏现在的工作是修照片,因为,许多当年的照片都有些划痕,尽管这样会更有沧桑感。另外,李晏就是想要拿出什么照片,许多照片的内涵很多时候只有当时那些人才明白,而更多用剧照,还是幕后图片,这些都得让李晏慢慢选择。
不少年轻人很羡慕李晏,因他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代,他幸运地进入了那个环境,而且独一无二地用图片纪录那个年代。这就如同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人们都有一种穿越回到黄金年代的愿望,但这只是一种愿望。李晏的意义则是他用图片让我们有了一次真正的穿越。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干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干一辈子好事。用这句话套李晏就是,拍一次话剧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拍了30年的话剧。
尽管李晏5考中戏不中,但他却用另一种方式介入了中国话剧。他尽管没有上戏,但却比许多中戏人对话剧贡献更大。李晏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有足够的专注力和持久力,铁杵磨成针的事并不只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