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刻钟 新版《推销员之死》获得重生(图)
本报记者 牛春梅
排练照

???????????????? 3月12日,北京人艺新版戏剧《推销员之死》首次对外亮相,丁志诚、卢芳等人向观众展示了剧中第一幕尾声的片段。

  《推销员之死》由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编剧,该剧通过推销员威利·罗曼一家一天两夜的经历,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一个普通人的悲剧生活,被认为是美国战后的戏剧经典。1983年,英若诚、朱旭、朱琳等人艺老艺术家曾联袂出演该剧。

  新版《推销员之死》将于3月29日在首都剧场首演。

  现场目击

  “推销员”让丁志诚“晕”了

  背佝偻着,眼神涣散地,呆呆地坐在长椅上,不知道在看什么,想什么……昨天,人艺新剧《推销员之死》第一次打开排练厅的大门,邀请媒体和文艺界人士观看排练片段,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分钟,但丁志诚形神兼备的表演已让人忍不住叫好。

  《推销员之死》剧组闭门排练一个多月,目前已粗排完成。此次展示的是大约15分钟的一个片断,丁志诚有一半时间似乎什么都没做,他只是坐在长椅上,目光散乱,口中不时胡言乱语地唠叨些什么。剩下的一半时间里,他的情绪又一直剧烈激荡着,从愤怒到兴奋,再到喜悦,又到失落……看着眼前这个濒临崩溃的丁志诚,很难让人联想起电视上的那个“警察专业户”。

  对于任何戏剧演员来说,威利·罗曼都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角色。要知道,这个人物向来被认为是戏剧史上最难演的角色之一。1983年,人艺第一版《推销员之死》在京首演后,就连戏剧大师曹禺也感叹说:“人性是多么复杂!”

  当初刚接到这个角色时,丁志诚却并不以为然:“我想自己都演了100多个角色了,这个又能有多难?”结果,排练了20多天,他就“崩溃”了,觉得自己根本就演不了。“这个角色不能像正常的逻辑清晰的人物那样去演,要同时兼顾多条线索,但每一条线又有自己的逻辑,大喜大悲大怨大爱全混杂在一起。”

  但是,丁志诚决定咬牙坚持。“一个多月我全‘晕’在这儿了,不敢再干别的活儿。”突然有一天,他就觉得豁然开朗,找到了感觉。“这个角色需要你把所有的表演技巧都用上,还要再加上你自己的人生阅历,才能完成。”自称完全“晕”在这个戏里的丁志诚,即使不演戏的时候也习惯性地佝偻着个背,似乎不愿从这个角色里走出来。

  对话导演

  “推销员”和今天的观众更亲近

  1983年,编剧阿瑟·米勒亲自来北京人艺执导《推销员之死》;29年后再排此剧,新版《推销员之死》的演员们戏称现任导演李六乙是“阿瑟·李”。还有两周就要首演了,提起这部话剧,“阿瑟·李”的态度非常自信。在他看来,面对这个创作于60多年前的经典戏剧,今天的年轻观众会更易理解其中的深意。

  问:您说这个戏勾起了丁志诚的戏瘾,他演完还想再演别的戏,那么排练厅里的他是什么状态?

  答:他是百分之二百地投入这个戏,进组以来一直非常投入、较真;他私下做了很多功课,有时自己和自己生气、发火。他的台词量非常大,全剧十几个演员都和他有对手戏。台词排练时,他一个人坐在台上,十几个演员打乱顺序轮流和他对词,无论哪一幕、哪一段他都能接上。丁志诚是人艺的演员,他在表演中坚持台词不是背的,而是要从血液里流出来的,如果演员在表演时还要背台词,那这个戏就不能看了。

  问:丁志诚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几乎都要崩溃了?

  答:因为压力太大了嘛!其实崩溃很正常,只有崩溃了才能重生,才能豁然开朗。

  问:从建组到现在,您一直对戏里的青年演员格外关照。排练到今天,您能看到他们的成长吗?

  答:他们表现得非常好,每个角色都很有光彩。面对重排的戏,有一条捷径就是模仿,但可喜的是,他们在这个戏里没有模仿,而是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技巧去解读人物。他们演的东西越来越少,而是真正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戏从自己生命里流淌出来,虚假、矫揉造作的东西全都没有了。可以说,这个戏使他们建立了新的表演方法,完善了表演技巧,为今后的表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问:丁志诚说,这个戏的表演难度非常大,年轻人演起来容易吗?

  答:现在的年轻人理解这个剧本的内涵要比以前容易得多,剧中呈现的是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有很多细节仍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完全一样。比如这个剧组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面临房贷的问题,当他们将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放到戏中的情节里,感觉自然就有了。

  问:这个戏排练难度这么大,但从您的微博里来看,演员们似乎都很高兴?

  答:大家都非常愉快,我们能兴奋地从下午两点排到凌晨。因为这个戏里要挖掘的东西很多。太单一,太直接的剧本,反倒会让演员觉得没意思。

  问:从导演角度看,这个戏的难度在哪里?

  答:这个戏是多元的,我们要尽可能从不同层面全都解答出来。

  问:我们在这个片段里听到了很多非常本土化的语言,有的甚至就是北京话,是刻意这么处理的吗?

  答:这不是我们改的,是英若诚先生的功劳。他熟悉戏剧,所以翻译的剧本就非常口语化,很适合戏剧表演,而不是纯文学的咬文嚼字。当年阿瑟·米勒就非常感谢英先生的翻译。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567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