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辛丽丽:让“中国味”芭蕾走进生活(图)
辛丽丽
辛丽丽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1973年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芭蕾舞科,197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进入上海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期间曾出色地演出了众多的独舞、双人舞节目,表演高雅抒情,风格纯净见长。她相继在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吉赛尔》、《唐·吉诃德》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仙女们》、《帕基塔》和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雷雨》、《青春之歌》等剧领衔主演,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还参加了《蝶恋》编导工作,独立创作了双人舞《缠》等。1987年6月参加第二届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夺得女子组银奖;1988年11月参加第三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她和舞伴杨新华荣获双人舞大奖。1993年11月荣获首届上海“十佳优秀青年演员”称号,并荣获宝钢高雅艺术表演奖;1994年荣获上海市巾帼英雄奖;1999年再度荣获宝钢高雅艺术表演奖;2009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并荣获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奖”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000年4月任副艺术总监,2001年7月任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2011年9月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

  自上世纪50年代芭蕾艺术在中国开始盛行以来,几代中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们都在不懈努力,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融入这门起源于西方的高雅艺术。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芭蕾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认可,但仍缺少独具中国元素的原创芭蕾舞剧。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著名芭蕾舞演员辛丽丽,探讨中国芭蕾的发展之路。

  和世界对话

  新报记者:大部分芭蕾舞经典作品比如《天鹅湖》、《吉赛尔》、《唐·吉诃德》及《罗米欧与朱丽叶》等都源于欧洲,为普通老百姓所熟悉的中国原创作品并不多。芭蕾舞剧《白毛女》作为一支见证、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红色经典,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您出演的第二代“白毛女”喜儿深入人心、广受好评,国外观众都叫好。您觉得《白毛女》的成功原因何在?

  辛丽丽:中国芭蕾之所以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有“中国味”的原创芭蕾舞剧。就拿《白毛女》来说,在音乐上,我们应用了大量的对唱、合唱和民间音乐。并且加入了秧歌、红绸舞等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这样就迥异于西方古典芭蕾舞,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芭蕾的特色。芭蕾舞本来就是舶来品,如何将中国文化元素完美融入到西方舞蹈形式创造出世界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是最关键的。我们有五千多年文化,必须要在洋为中用的同时,不忘古今融合,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创新。

  新报记者:您觉得中国芭蕾舞发展的瓶颈何在?

  辛丽丽:中国芭蕾舞在经典曲目的演绎上已经做得相当完美,然而也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独具“中国味”的原创剧目不多,而真正能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外优秀作品对话交流的好作品更是捉襟见肘。我们中国的芭蕾各个院团乃至民间机构,都在很努力地创造一些演绎中国文化的、体现当下时代精神的原创芭蕾作品,但是都不太成熟。只有拿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原创作品,才能留住芭蕾人才,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做到和世界各地的优秀芭蕾舞作品公平对话,这是精神上的公平。我们国家现在经济能和西方国家对话了,我们的文化也需要和世界对上话。我每次和国外的编舞专家一起探讨芭蕾艺术时,总会告诉他们,在芭蕾事业上,我们是一家人,不分地域、不分人种,我们是在共同为全人类芭蕾事业作贡献。

  新报记者:您认为优秀原创剧目的缺失原因何在?如何解决?

  辛丽丽:继承经典,才能发扬创新。我们的原创剧目不多和芭蕾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有关。我们国家芭蕾舞历史比西方少很多年,我们只有几十年,人家有几百年,相对缺乏经验。另外,缺乏让创作型人才展示原创剧目的平台也是重要原因。在国外,有些基金会会提供专款,邀请各个芭蕾舞团的首席演员参加原创剧演出季, 让这些演员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自己创作剧目并演出评比,再请一流的业内专家作为评委进行评奖,这个很有鼓励作用。

  要解决目前面临的瓶颈,敢于尝试新作品是第一步,必须先要有一定数量的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出好作品。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要害怕遇到困难和质疑,遇到?难是很正常的,探索过程中有不同声音也不是坏事,但只要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向前走就好了。先要“有”,才可以“好”。练功房每天九点有人练功,每年有新作品演出,每年有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这就行了。

  新报记者:中国芭蕾剧目创作现状如何?

  辛丽丽:以前我们跳的大多是国外的经典剧目,比如柴科夫斯基、彼吉帕的作品,现在已经在进步了,逐渐变成本土的年轻一代编导讲述中国的故事,用中国的音乐来做自己的作品。起步阶段,邀请国外名家一起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能闭门造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比如,我们可以请国外的优秀编导来合作,但我们自己来编舞、来配乐,在这样多元化的合作中进行学习并在对话中碰撞出创作火花,使自己的作品提升到更高的水准。

  新报记者:上海是中国芭蕾艺术的发源地,是我国最早有芭蕾学校和芭蕾舞团的城市。上海芭蕾舞团是如何在剧目创作上起到带头作用的?

  辛丽丽:在我担任上海芭蕾舞团的管理者期间,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我特别注重将古典和现代相融合的原创剧目的创作。比如现代芭蕾舞诗《水》、《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和《花样年华》等原创剧目。其中,我们原创的现代芭蕾舞剧《花样年华》因其舞出了上海味道而被誉为海派芭蕾。

  《花样年华》是我们上海芭蕾舞团和法国著名编导大师伯特兰·德阿特联袂打造的。“石库门前舞旧事,老歌声里忆华年”,这部作品描述了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石库门的一幕有情无缘的爱情故事。除了精美的舞蹈、怀旧的音乐,身着旗袍的舞蹈演员可谓风情万种,将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部中西合璧的现代芭蕾舞作品广受好评,市场反响也很好。观众会觉得很新奇,原来源于西方的芭蕾舞也能跳出上海味道。其实,芭蕾在国外除了古典芭蕾以外,现代芭蕾也百花齐放。国外甚至有很多后现代芭蕾舞都让演员在台上开口说台词了。把古典的作品跳到精致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打开眼界,敢于尝试新的形式。用创新的手法来演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体现当下的热门话题、新鲜元素。任何国家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体现他们所在的时代的,是时代的缩影。

  功夫在足尖外

  文化素养很重要

  新报记者:要出优秀的原创剧目很难,而要培养优秀的本土芭蕾人才更是不易。您认为真正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辛丽丽:我们的芭蕾人才一代代在成长,要培养出优秀的芭蕾舞演员是要具备多方面条件的。我是一名很严格的老师,每天会监督学生们一丝不苟地勤于练功。但是我觉得真正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不仅基本功必须扎实,更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在舞台上演绎出剧目所表达的文化精神。

  艺术是相通的,我和很多国际编舞大师探讨过创作灵感这个问题,他们有的从文学中获得灵感,有的在绘画作品中得到灵感。所以,我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我要让他们打开眼界,不仅带他们去观摩世界各个优秀的芭蕾舞团演出、带他们参加国际芭蕾研讨会,更带他们去听音乐会、看毕加索展,带他们去认识我的作家朋友、诗人朋友和画家朋友等。另外,我还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外语并且大量阅读国外经典文学名著。如果他们实在很忙抽不出时间仔细阅读,我就买根据这些文学作品改编的碟片来给他们看。比如《巴黎圣母院》、《茶花女》和茨威格的小说等等。当我在和国外编舞大师合作时,与他们交流他们国家的文学作品能一下子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他们会觉得我懂他们的文化,会更愿意和我主动交流。

  新报记者:您觉得国内目前最紧缺的是哪类芭蕾舞人才?

  辛丽丽:纵观中国各个芭蕾舞院团,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其实并不缺,最紧缺的是优秀的剧目创作人才。目前,中国芭蕾舞演员表演的剧目大部分是古典剧目,现代舞剧目很少。尽管近年来创编了不少优秀的现代舞剧目,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创作人才必须从小跳芭蕾出身,因为只有精通芭蕾语汇才能创造出芭蕾作品。所以我平时也会从练舞蹈的学生中寻找创作人才的“好苗子”。我会注意有哪些学生是在练舞时会不由自主跟着音乐翩翩起舞的、会在原来舞蹈上增加自己创意的、会时不时地自编自跳并和我交流的。这些善于敏锐地观察生活并且富于想象力的学生往往能经过培养发展成为创作型人才。

  高雅不高傲

  让芭蕾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新报记者:像芭蕾这样的高雅艺术和老百姓之间会有距离吗?

  辛丽丽:我觉得不是老百姓不喜欢看芭蕾舞,而是没有机会。比如去年圣诞节,我们团在上海大剧院演的《胡桃夹子》就卖到100多万元的高票房。再看看高雅艺术的公益场次开卖80元一场的特价票时,老百姓买票的队伍排得很长,有的人甚至半夜就来排队。这些都说明老百姓对高雅艺术是有需求的,只不过目前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能应对高雅艺术的高消费。

  新报记者:老百?爱看芭蕾舞表演,但未必真正懂得如何欣赏。上海芭蕾舞团会有哪些举措来普及芭蕾?

  辛丽丽:我们团每年都会走进学校和剧院,为在校学生和老百姓开展普及芭蕾的相关课程和讲座。我们还经常进行公益演出,让老百姓们有更多机会接触芭蕾。我们自己的团还有自己的“芭蕾之友”俱乐部,芭蕾舞迷们可以定期来听我们的公开课、观摩我们的芭蕾演出、甚至自己跳芭蕾。(新报记者 陈明明)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3009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