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派后人十出经典 纪念须生前辈谭富英诞辰
■京剧谭门后人谭元寿(中)、谭孝曾(右)和谭正岩
■京剧谭门后人谭元寿(中)、谭孝曾(右)和谭正岩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京剧界素来有“无生不谭”之说,京剧自谭鑫培始更是毋庸置疑,而绵延至今的“谭门七代”也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这其中,后“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虽然生前极为低调,但却在谭门七代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作用。今年,恰逢其诞辰105周年,10位谭派后人将在当今谭派掌门谭元寿的率领下,于本月26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以10出精心遴选的谭派经典剧目中的华彩篇章,纪念这位创立了“新谭派”的艺术大家。此外,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也将在纪念演出之时推出。

  有人评论梅兰芳大师是“以无特色为其特色”,而谭派艺术更是以无派为派,谭派的继承者则是“江河不择细流”,海纳百川,谁好学谁,从不局限于家学,真正地做到了学无常师。但是谭门七代却始终遵循一条法则,那就是京朝派的规矩,而这也正是谭派艺术薪传七代的奥秘所在。

  谭富英对谭门的贡献则是在上世纪那个流派纷呈的年代对谭派艺术能动地继承并发展,他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在完整继承上的发扬。

  ■一生低调,社会关注远远不够

  已经84岁高龄的谭元寿,此次将领衔纪念演出。谈及父亲,谭元寿称,“他完全继承了正宗的老生艺术,使得很多老戏至今没有失传。而且作为后‘四大须生’之一,他又创立了公认的新谭派。但是由于他做人低调,生前和逝世后对其宣传很少,一生都奉行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演戏,为京剧默默地奉献因此社会对他的关注远远不够。”

  ■甘当绿叶,二路角色也能成经典

  据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宇宸介绍,谭富英先生一生谦和、低调,艺德人品在梨园界有口皆碑,值得当今演员借鉴、效仿。“解放前,谭富英都是自己挑班唱戏,后来被收编进入北京京剧团后,他在定工资时曾这样跟领导表示,师哥(马连良)挣多少钱,我一定得比他少;而当时马先生也曾经说,我挣多少钱,我师弟就得挣多少钱,这件事一直被传为梨园佳话。后来马先生挣1700元,而谭先生挣1650元。而从解放前自己挑班、以自己为主,别人为他挎刀,到解放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同在北京京剧团,谭富英甘当绿叶为别人挎刀,演二三路角色。如《秦香莲》中的陈世美、《状元媒》中的宋王、《赵氏孤儿》中的赵盾等,但这些配角都被他演出了彩儿,甚至成为了经典。”

  此外,谭富英的一片赤子之心也有口皆碑,刘宇宸说,“1953年,谭富英参加赴朝鲜前线慰问团,当时父亲谭小培正在病中,其间父亲去世,他赶回家中吊唁后,又匆忙过江赶往前线继续参加慰问志愿军的演出,并在前沿阵地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精选戏码,出出有来头、戏戏有故事

  谭元寿之子、当今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之一的谭孝曾逐一介绍了纪念演出的戏码,堪称出出有来头,戏戏有故事。“其中来自津门的马连生与刘轶杰将合演《坐宫》,当年谭富英在天津演出此戏的一次失误,竟然牵连着海河两岸戏迷的心,成为全天津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后来演出成功,天津戏迷则弹冠相庆,奔走相告。可见谭富英此戏在全国戏迷心中的分量。年轻一代谭派演员韩胜存主演的《朱痕记》,是当年谭富英与程砚秋合作最多的剧目之一,曾经演遍了大江南北。同样来自天津的卢松主演的《问樵》则是一出功夫戏,被称为谭派一绝。而谭门第七代谭正岩主演的《鼎盛春秋》一戏,则是谭富英艺德高尚,成全他人之美,另辟蹊径的杰作之一。以往大家提起伍子胥都是杨派,谭派的伍子胥已经几十年没人演过了,此次谭正岩的演出有两大看点,一是边唱边舞,一是一段反西皮的唱段。天津的张克主演的《定军山》毋庸多言,是谭派最具标志性的经典剧目。《打渔杀家》,当年由谭鑫培传给了余叔岩,而余叔岩与梅兰芳又经过了加工、升华。1950年,梅兰芳亲自将他与余叔岩、谭富英演出此戏的诀窍传授给谭元寿,这次王立军得其真传,自然与众不同。王平的《战太平》是谭家六代的看家戏。后来排演样板戏,其中英雄人物那句高八度的导板大都出自这出戏。特别是其中的快板唱腔,速度之快,吐字之清晰,尤其令人叫绝。之后是我的《空城计》,这出戏谭派的唱法与马派、杨派皆有所不同。李崇善演出的《将相和》,是谭富英60年前的新排剧目。至今脍炙人口,成为大型晚会和票友最喜欢的戏。大轴是我父亲谭元寿的《秦琼卖马》,那是谭鑫培最拿手的戏,一句‘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传遍京都,以至有‘满城争说叫天儿(谭鑫培艺名)’一说。”据悉,这样的经典作品组成的一台戏,足以显示谭富英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曾经塑造过的性格迥异的人物的鲜明特色。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3219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