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作曲家计划”第一名获得者杜薇(摄影/甘源) |
![]() |
指挥家张艺执棒“青年作曲家计划”音乐会 |
![]() |
中外评委 |
经过一年的漫长等待,国家大剧院首期青年作曲家计划的最后一场终评音乐会上个周末“千呼万唤始出来”。入选最后终评的6位青年作曲家悉数到场,他们所创作的六部管弦乐作品在著名指挥家张艺率领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演奏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经过了7位重量级评委的现场打分之后,作曲家杜薇的《袅晴丝·惊梦》、刘畅的《花问》和金秋月的《水墨三帧》最终从74部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本次评选的前三名。而最终杜薇的《袅晴丝·惊梦》继“八进六”评选获总分第一名后,再次以明显优势获得了首届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头奖。
■国家大剧院:
这是一颗种子即将发芽
对于中国乐坛来讲,这些年确实涌现出了很多年轻而有才华的作曲家,但是,他们的作品经常没有被重视起来,而在一般的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也很少有新作品问世。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就像一颗种子,如今进入终评的六首作品将在未来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不断上演,而国家大剧院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就像一个平台,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展示才华。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对记者说:“这个工作是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不是大剧院一家,大剧院有能力做这个事,我想其实各个学校都在做,包括对学生作品的推广,但是是很小的范围,现在我估计下一步要对所有的交响乐团提出这个问题,能不能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长期地对当代的作品,特别是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有一个安排,就是在演出的安排中,有多少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这个下一步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来传递我们的信息。作曲家陈其钢老师向大剧院提出这样一个好的建议,大剧院采纳了、支持了,而且整个专家组、评审组的合作也非常流畅。其实,青年作曲家计划就是大剧院建立一个新作品演出和发布的平台,同时,在平台上展示的都是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未来的种子,相信将来会在各地甚至海内外开花结果,这是我们国家大剧院举办这个活动的愿望。”
“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倡议者陈其钢认为:“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创新举动是把本来只限于教室里呈现的音乐带进社会,让不同的观众、不同的评委来提出他们不同的意见,因为在我看来不少专家是片面的,他对技术有一个特定的观念,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应该像他这样创作出来,实际上这就大错特错了,世界是应该接受多样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现代音乐之所以走进一个死胡同,就是当时非常主观地认为我拿到唯一的真理,这个真理必将胜利,然后要用这个真理统治全世界了,这样过了60年,这个所谓的真理没有成功、没有实现,时代是最残酷的,时间是最残酷的,它扫除一切,那些相信只有自己才掌握音乐真理的人,最后可能已被淘汰了。这就涉及到比音乐创作更重要也更深刻的问题——你怎么样做人、你怎么在这个时代定位,去找到自己的方向。”
■评委:
没想到中国年轻人这么有才华
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终评请来了国外的评委,在刚刚过去的上周末,他们和中国评委一起辛勤工作,最后评出了各种奖项,而在评选的过程中,他们也有很深的感触。
来自荷兰新音乐团的指挥家约埃尔·邦斯说:“我首先要说你们做得都非常棒,而且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说,我看到你们的作品时,非常惊讶,你们愿意采用?乐以外的主题,比如什么历史故事,还有大自然,还有人、人与世界这些不同的主题,你们创作音乐的主题与在西方近50年创作音乐的主题来讲,是相当不一样的。我听到你们的音乐的时候,还是非常喜欢你们创作的旋律,还有你们的那种线性思维,包括交响乐团表现出来的穿透力,是很透明的感觉,我觉得你们的作品还是非常棒的。”
钢琴家保罗·梅耶认为:“在评选的过程中我不断问自己很多问题,比如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呢?这些年轻作曲家想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呢?他们的这些音乐作品如果在法国是什么样的呢?这个过程当中我经常给自己提问。我觉得在选择过程中也挺困难的,因为对于所有作曲家我们没有他们的任何背景介绍,只有他们的参赛号码,大家知道我们平时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要抛开其他一切的干扰因素,完全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评审。 我从几个不同方面来考虑我的选择:第一是我是否喜欢这样的作品,我是否愿意指挥这样的作品、我是否喜欢听。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有新古典主义、有新浪漫主义,所以对我来说选择起来挺困难的。我今天也特别高兴,我不是唯一做出选择的人。我今天非常愿意跟其他评委一起工作,看看大家最想选择的作品是哪一部。”
著名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雅尔维认为:“中国年轻的作曲家应该有与中国文化相一致的气质,要有辨识度,中国的作曲家应该与中国文化一致。比如说我的祖国爱沙尼亚的音乐,爱沙尼亚音乐就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化。还有很多伟大的北欧作曲家,比如西贝柳斯、尼尔森,以及俄国、丹麦或者希腊的作曲家都致力于在音乐中创造出他们国家的气魄和灵魂,音乐的情怀就是通过民族音乐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作曲家最需要具备的,能让人在音乐中听得出他们的根。”
■年轻作曲家:
为能够听到自己的作品而欢呼
在近几年,伴随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涌现出了不少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但是他们创作的作品却经常得不到演出的机会,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他们的作品亮相。以《花问》入围终评的刘畅告诉记者:“在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就是我们的作品、我们的管弦乐队作品,两次被两个乐团来演出,这一点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很幸运,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而且是第一次,所以这一点我感触是很深的,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另一位参赛的作曲家史付红说:“在入选最后阶段,我是年龄最大的,我大学毕业是在2000年,我觉得每一个时间点都是跟国家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也非常巧合。我再谈一下我参加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想法,这个不仅仅是一个比赛,更重要的是一个展示青年作曲家作品的舞台,所以我本着这个想法来参加投稿的,我觉得青年作曲家肖瀛的想法,我非常了解,我也是从国外回来,又教了两年多的书,虽然大家都称我史老师,但是我觉得在艺术上,我还是一个学习者、探索者,我不敢称之为一个老师,我真是一直在探索,这条路走得非常艰辛。昨天在六位参与者中有三位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我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是昨天陈其钢在台上说,他对我的作品认可了,我很激动,我觉得有十年的时间,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认可,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也等于获奖了,真是很不容易的。”
对于中国的交响乐来说,太需要新作品了,而对于中国的年轻作曲家来说太需要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才华,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则搭建了这样一个桥梁,让很多人看到了光明,这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