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恐怖的故事,有大风,风声,‘呜呜……’,下雨了,‘叭吧叭吧吧……’,大风带着哨声……”本周二下午的2011中国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上,一位外国老师在教学工作坊指挥着观众们随着故事的发展模拟出各种声响,并按照台下观众打出的节拍做出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社区音乐委员会的前任主席菲尔·穆伦正在通过工作坊的教学示范,带领着中国的社区工作者们走进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社区音乐教育”领域。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里,共有九场工作坊。来自北京市各区县街道的社区音乐工作者们走进工作坊,近距离地感受着针对不同人群、针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工作方法。据了解,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为:“音乐,为了每个人的一生”,共分为10个议题,包括三场专题研讨、九场工作坊和培训以及一场专场演出,这也是国内首次针对社区音乐教育进行深度探讨。
社区音乐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但在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是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它已经成为社会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环节。相对于专业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社区音乐教育排除了所有的功利色彩,旨在用音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进而关爱社会所有的人群,以音乐为纽带,激发每一个人内心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激发人们的爱心、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在欧美发达国家,它已经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起到了社会疗伤的精神抚慰作用;在第三世界,委内瑞拉更成为举世的典范,社区音乐教育已经使数十万贫民窟的孩子摆脱毒品、暴力而成为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
社区音乐在国外
英国 社区音乐反推到正规院校
在伦敦地区及世界各地从事社会音乐工作达25年的菲尔·穆伦介绍,“可以说我和我的伙伴们制定了英国社区音乐工作者的工作准则,在社区音乐刚刚产生时,社区艺术教育是最初的形态,许多音乐家、电影家、社区工作者、画家都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而正规院校的古典音乐教育也将触角延伸到了社区,但是,最早的社区音乐工作者们的教育初衷并不一致。”谈起自己和自己的伙伴们,穆伦显得非常骄傲,“我们将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反推到正规院校,在英国,我们还发展了社区音乐教育的硕士学位,并将其延伸到音乐治疗学等学科。社区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社区音乐的参与者需要将身心投入到社区的方方面面。”穆伦认为,人们在进行社区音乐活动时学到的技能可以用在其他方面,“比如听觉、领导力、执行力、评论能力、反应能力及热情”。社区音乐活动有助于团队建设,有助于社区的发展及社区居民创意的释放,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美国 残障孩子用音乐表达快乐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社区音乐委员会主席唐纳德·德维托介绍,社区音乐活动在美国非常普及,“公立院校里都配备至少一名以上的专职社区音乐教师,其收入来源于税收。除了校内教学外,在课余时间我们会进入社区,定时举办一些培训、讲座或者集体音乐活动。有很多公司会提供资金支持,赞助我们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活动或者购买乐器等。”
作为美国130名残障学生的音乐教师,唐纳德·德维托一直致力于残障儿童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对于德维托来说,通过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让这些学生为社区所接纳,进而融入社区生活,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是他的目的,并且认为音乐是为每一个人所服务的,是每一个人的灵魂。“我的学生里有一位17岁的智障鼓手,他叫林顿,他只有5%的听力,不会说话,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可以通过打鼓表达他的情绪,每次演奏结束后,他都会举起双手向大家示意,他用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他的快乐。”
社区音乐在中国
培训智障学员向外国讨教
在高峰论坛的专场音乐会上,来自北京惠灵中心的“三原色”小乐队为观众献上了《我相信》、《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及街舞表演。与普通乐队不同的是,“三原色”小乐队的所有成员都是轻度智障人士,但在舞台上,他们出色的表演丝毫没有打折扣。北京惠灵中心的刘淑南介绍,“这些学员很多都具有很强的乐感,音乐一来,他们就会随着音乐做出反应。”据了解,北京惠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属于NGO组织,?一家专门服务于成年智障人士的庇护性职业培训机构。在去年的国际音乐大会上,唐纳德·德维托接触到惠灵中心,进而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通过视频聊天软件让我们的学员与美国的朋友们一同上课,学习音乐,他还教授了我们很多通过网络进行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刘淑南说。
全国性社区音乐展播两届
目前,在我国社区音乐并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关注,无论是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还是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社区音乐都尚处在起步阶段,更多的只是以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表示,社区音乐关注的是人一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从理论层面上看,社区音乐的范围是社区里的音乐,对象是每一个人,目的则是影响人的一生,是一种非职业、非功利、终身的音乐教育活动。据全国社区音乐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孙绿怡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社区音乐教育中心,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全国社区教育音乐活动展播”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
晨报记者 李澄 何安安
古典李论
让社区音乐落地生根
社区音乐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实在去年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就已经被大张旗鼓地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只不过我们在那世界性盛会的炫眼纷杂中并没有来得及搞清楚它是个什么东西。但在一年后的今天,它已经由中国音乐学院以参与和社会实践的形式,直接进入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社区中。
这仅仅是个开始,就今天中国社会文化尤其是社区文化的现状中存在的大量空白区而言,社区音乐教育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实践,落地生根进而真正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休闲娱乐的一部分乃至精神生活的补充,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像那两位外国专家朋友一样,随着社区音乐教育的日益深化,才会逐渐地体会出它不平凡的意义所在。
如果把我们传统的社区文化看作是一种集体管理模式,那么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的流动和人们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新的社区文化、个性化需求、社会问题也都大不同于以往,提升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已经不仅仅是依靠学校、工作单位、剧场这样简单的路径,社区的功能和功用正在被从幕后推到了前台,而我们一向以为仅仅是娱乐功能的音乐,在这里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音乐可以激发“无聊”青年的创造力,可以让“平凡”人享有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残疾人打开一片美丽的天空,更可以为我们忙碌不堪难得一聚的众多家庭提供一个欢聚且其乐融融的理由,为渐趋冷漠的邻里关系添加润滑剂,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个角落素不相识的人一起快乐,一起创造……社区音乐教育可望亦可及。国外的成功经验令论坛上听讲的人们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但真正要实现,仅仅有中国音乐学院这一家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鼓掌加油!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