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赵”(左二)最受欢迎。 本报记者王俭摄 |
10月19日至23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个频率的主持人共同排演的话剧《频率》在大隐剧院上演。上周五晚,本报组织20名观众观看该剧演出。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央广主持人的本色出演,大多数观众表示认可,但也有观众认为演出时间过长,角色太多。最终,该剧获得7.8分。
本色出演
“小赵”乐翻全场
话剧《频率》根据台湾导演李宗熹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一家广播电台在行业不景气、收听率节节下降的情况下,邀请“涂教授”通过排演广播剧来提高收听率的故事。在演出中,主持人们翻出了各自的难忘经历,回忆当初如何走进广播电台,对职业有着怎样的憧憬。
演员们介绍,演这部戏时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剧中“王梓”小时候奶奶鼓励他说天津快板、上台表演的故事,就是央广主持人王晓磊的真实经历。还有剧中“涂教授”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到电台工作的故事也有原型,“涂教授”扮演者贺超说:“其实剧中我儿子的处境跟当年的我很像,父母也担心我一个人来到北京,找不到好的工作,生活没有着落。”
在演出中,“小赵”这个角色十分出彩。他在“涂教授”排练广播剧时充当各色人物,模仿“小沈阳”“赵四”“刘能”等人的声音动作惟妙惟肖,几乎把整个“赵家班”搬上了舞台。对此,“小赵”的扮演者海阳说,他之前是一档娱乐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这次“出彩”实在有点意外。他也表示,通过这次排演话剧也知道很多不足,台词是主持人的基本功,学习起来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话剧的形体表达和节奏把握有些欠缺。在20名观众中,有9位观众把印象最深的演员投给了他,可见这个“小赵”很有人缘。
时间过长
导演直言太贪心
演出结束后,有不少观众反映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过长,几乎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没有中心人物。对此,导演李宗熹表示,这都怪自己太贪心。他说,台湾跟大陆有很多不同,台北地方很小,主持人的经历也有些相似。不像大陆这些电台主持人,他们来自很多省份,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他说:“这次排演的剧本是根据他们的情感经历发展出来的,我太想把每位主持人令人感动的地方展现出来了,结果最后演出时间也拉长了。”他认为,能把演出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是比较恰当的。
谈到剧中的几个故事,李宗熹表示,最让他感动的是“小惠的故事”。妈妈出走,“小惠”自幼跟姥姥生活在一起,为了圆姥姥做一名电台主持人的梦想,“小惠”一心想到电台工作。当她如愿进入电台,把姥姥偷偷拉进直播间时,没想到姥姥想当电台主持人只是为了帮她找妈妈。李宗熹坦言,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跟这部戏表达的主题很贴近,这部话剧想表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说:“现在每个人都在忙,却无法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就像剧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找不到共同的频率。我也希望这个戏能让大家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