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讯 《云南映象》的演员三分之二是来自云南各个村寨的农民。昔日,他们在家乡一边放牛、拾粪,一边击鼓、唱歌,成了远山近寨的“歌王”、“鼓王”。10月27、28日,他们将第三次登上成都舞台,用心灵和生命唱歌跳舞,不矫情、不做作、天然去雕饰。
“杨老师是在到云南大理采风的时候找到我们的。”演员们回忆起当初加入《云南映象》的过程:“杨老师的选择没有什么具体标准,总之她就是不喜欢做作的、刻意的表演,可能在演出中,观众们会发现我们跳舞的动作很大,甚至很野,但那正是杨老师所要表现的原生态,因为在我们云南,当地的人跳舞确实就是那样的。如果要让我们跳那些现代的舞,我们肯定跳不来。”最后,演员们用四个字概括了一下,就是“越土越好”。
创作《云南映象》这样一台充满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杨丽萍坚持起用那些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因为只有这些朴实憨厚的人,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才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舞的精神。对于这群演员,杨丽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民族演员都是全才,又能跳又能唱,又能敲打,那种跳三步唱四拍的技巧就是舞蹈大师也做不来。他们那种高调及多声部的唱法,连音乐大师也赞叹。他们的歌词里包含了太多深入浅出的深刻哲理。”华西都市报记者伍翩翩
(责任编辑:李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