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姐妹》新戏唱出老味道 大提琴与京胡合奏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昨晚19时30分,梅兰芳大剧院的幕布还未拉开,一位大提琴手和一个京胡琴师缓缓从乐池里升起,两束光打在他们身上,舒缓低沉的大提琴与明亮高亢的京胡声分别从他们手中流淌出来,像是两个人在深情地倾诉着什么……

  看着眼前的情景,许多观众都有些疑惑了,这场面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京剧的开场。可这就是北京京剧院今年7月推出、又经过几番修改再度上演的新编现代戏《宋家姐妹》。

  新编京剧现代戏最容易“吃力不讨好”,《宋家姐妹》却别开生面,以一个“情”字突破窠臼,将传统的唱腔与现代表演、包装自然融合,赢得戏迷的称赞。听到观众频频的叫好声,主演迟小秋、作曲朱绍玉、导演石宏图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迟小秋:走进宋庆龄的内心

  迟小秋是当下京剧舞台上的程派领军人物,但很少演现代戏的迟小秋,怎样去把握国母气质,怎么用擅长悲剧的程派唱腔来演绎一个正剧,这都是极大的挑战。

  “从小学戏,手、眼、身、法、步,学的就是传统戏,抽冷子演现代戏,很容易一迈脚就‘勾脚面’。”迟小秋说,自己是在忐忑中接过了这个角色。为了把握宋庆龄的气质,她查阅了大量影像资料和图书来寻找人物感觉。“这次创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走进宋庆龄内心的过程,我逐渐被她的精神和力量所打动,让我怀着一颗敬仰之心去塑造人物。在唱、念、做、打的过程当中,包括一个台步,一个上场,一句对白,一句唱腔都是反复去揣摩。”

  难得的是,外柔内刚的程派唱腔和宋庆龄的性格也有不少契合之处,从而使得这个角色立在舞台上显得毫不突兀。迟小秋端庄大气的形象也受到了很多戏迷和专家的好评。石宏图表示,“她演出了人物的情感层次,最大可能地接近了人物内心。”

  朱绍玉:4个月磨出大胆之作

  程派唱腔没有现代戏,如何用它来塑造宋庆龄?这个问题也难坏了《宋家姐妹》的作曲朱绍玉。

  “我们必须大胆、再大胆!既要打破传统旋律又要保留程派藕断丝连、缠绵悠长的味道。”朱绍玉说,这是他近年来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戏,整整花了4个月才完成这部戏的音乐创作,“那段时间我吃饭睡觉都在琢磨这个戏,有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突然脑子里就有了这个戏的主调,它又有女性的感觉又有时代感。”朱绍玉的尝试是成功的,全剧最后“长江滚滚奔向前”那个唱段尤其典型,它既豪迈奔放,又保留了程派韵味,使得国母形象跃然而出。因为宋庆龄本人比较喜欢西方音乐,剧中还大胆地加入了斯美塔那、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的音乐,有时这些西方音乐还和京剧“四大件”同时响起,这也是京剧舞台上非常少见的创举。

  这个戏在音乐的外包装上也下了大功夫。它不仅在开头加入了大提琴和京胡的“对话”,还在幕间用京歌的形式来唱出全剧主题,这在京剧舞台上都是从未有过的。让大提琴和京胡同台演奏,听起来不搭调,可现场演出时却毫不突兀,反而彼此相扶相长,让演员也找到了感觉。

  石宏图:两次修改着力抒情

  从6月12日公演到此次再度上演,4个月的时间里,《宋家姐妹》一共演出10余场,始终都在不断地调整修改。导演石宏图说,小的调整修改早就记不清多少次了,大的调整就有两次。

  传统京剧往往重唱腔轻情感,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也会限制情感的渲染,但该剧却看重一个“情”字。首演两场后,该剧就为“情”而“动”,进行了一次大改。石宏图说,为了突出剧中的姐妹情、姐弟情,许多和情感无关的情节都被删去。唱段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着力渲染情感,对演员的表演也要求真情实感。剧院还专门请来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对演员进行台词训练,让他们的念白更有人情味。

  传统京剧一桌二椅的舞台是一大特色,许多新编戏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以舞台的繁复华丽见长,这一点备受质疑。但《宋家姐妹》身为新编现代戏,却依然保持了传统的简约,只是更为精致。首演时还略显粗糙的舞台,此次归来又都进行了“精装修”。原来简单的镜框,多了一些纹理和雕刻来增加质感,高高在上的主体平台被调低了高度,更加凸显了演员的主体位置。

  有人觉得现代与传统的元素同时出现在一个戏里不伦不类,《宋家姐妹》却利用这种矛盾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现代戏往往淡化流派特色,但《宋家姐妹》中,演员在表演上强调真听真看真感觉的现代表演,唱腔中却处处强调传统流派特色。程派的宋庆龄、奚派的宋子文、谭派的张太雷、马派的孙中山……让戏迷不仅看得开心,听得也一样过瘾。

(责任编辑:陈然)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889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